影片最後 Pi 問作家:"Which story do you prefer?"

注意:他不是問你覺得哪一個是真的,或哪一個比較可能發生,等等。他問的是「你會選擇相信哪一個故事?」

prefer 本身代表有不只一個選項可以讓你自由選擇,沒有強迫中獎。例如如果我去早餐店,服務生問我想喝甚麼,我問他有哪些選項,然後假如他說有茶又有咖啡。我可能會說這樣一句話:I prefer tea over coffee for breakfast.

回到電影情節。作家說:"The one with the tiger - it's a better story!"

Pi 微笑說:"Thank you.  And so it goes with God."

看完電影應該很少人看不出這部電影不是動物頻道,而是講個人信仰和用甚麼態度怎麼面對人生困境。

但是很多人(台灣和中國)在這邊會錯意。

有的人說 Pi 是無神論,他比較信第二個故事。也有人說 Pi 信第一個故事,但是其實只是因為第一個故事讓他感覺比較好 (feel better),其實他在逃避現實,他知道第二個故事才是真的,等等。

雖然電影本來就是隨人看,但我想這邊有些人對英文的認知出了錯。

"It's a better story." 這句話的確很不精準,"better"的定義是甚麼? 但是腳本這麼寫可能是因為是兩個人在家喝茶對話。即使如此不精準,找任何一個母語是英文的人來都會說,這裡是指作家覺得第一個故事有意義多了!  跟哪個故事讓人自我感覺良好沒有關係。

Pi 微笑說謝謝,意思就是他本人也比較喜歡第一個故事,有老虎的那個。他最後突然回到作者之前很期待他的故事會讓他相信神這個話題上,然後說了這句:"And so it goes with God." 純粹字面上的翻譯,阿貓阿狗都會翻的那種,為;「信不信上帝也是如此」但是我換個方式翻:

- 你比較喜歡有上帝的人生還是沒上帝的人生正如同挑一個好故事一樣,換句話說,有沒有上帝是其次,你真正在找的是如何解釋人生的意義。

------- 從作家採訪學英文 (2013.05.31) ------

作者Q&A

I thought religion is like that (the number Pi), too: It's something "irrational" that helps make sense of things. ...

His (Pi's) argument (and mine) is that a vision of life that has a transcendental element is better than one that is purely secular and materialist. ...

My narrative strategy in writting this book was to write a story that was progressively harder to believe. ... Now will you believe in this crazy carnivorous island? I figure most readers will not believe it. ...

But I wanted that better story to have something unbelievable about it. ... BECAUSE every great thing in life — be it religion, love, any ideal — has an element of the unreasonable to it. We are not computers. We need the pull of the unreasonable to get us through life. The island represents that unreasonable element in the first story.

I would guess that every book is to some extent the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 of its author. Pi is interested in religions: so am I. Pi is open to all faiths: so am I. Pi is comfortable in different Godhouses: so am I. There is a sociocultural component to religions. Just as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of feeding the body,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of feeding the soul. Each religion is one group of people's attempt to understand ultimate reality. I think in each one there is a portion of truth and a portion of error. So I see in all great religions the same frame of being, only seen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採訪影片2

主持人: One of the primary motivations for writing this book is to deal with the issue of human evil.

作者: Religion is a wonderful machine for digesting evil.

None of them (religions) are perfect.  All of them are cultural attempts to understand what goes beyond culture.

------- 接下來為我個人看完影片後的感想,但不算是影評 -------

當然看完後大家都有感覺其實第二個可怕的故事比較有可能是真的。

但是有些觀眾會把小島上的狐獴解釋為舟上死人身上的蛆(事實上李安和製作團隊都覺得那些狐獴很可愛)、小島是 Pi 餓昏了的時候的幻覺,甚至說第二個版本也不是事實,其實 Pi 吃了自己的媽媽等等。依我看來,他們應該是比較不能坦然接受人性的黑暗面的觀眾,所以完全沒注意到影片結尾 Pi 和他老婆小孩一家生活散發出的幸福感。這部影片本意是希望大家不要沉溺於恐怖的細節,可惜故事本身也有缺陷 - 就是使用太多象徵性符號了,所以如果觀眾被嚇到就很容易對這些象徵性符號穿鑿附會、胡思亂想,達成反效果。

也有其他觀眾說那這部片子就是告訴我們信仰很膚淺,完全無法證明神的存在,信了只是讓自己人生比較好過。這些觀眾很在意找出海上真正發生的事,讓我想起一開始那兩個日本保險員問話的場景。這些人跟上一段的觀眾一樣,沒有注意到事實真相並不是最重要的,單獨跟老虎那一段才是最有意義的,這是第二個故事裡完全欠缺的,不然作家也不會強調老虎:"The one with the tiger... is a better story"。最有力的反駁證據我想是電影的結局(所以說要仔細看啊):

作家和 Pi 說完故事後在外面邊走邊聊,作家問 Pi 信這麼多宗教不會互相衝突嗎?

Pi 回答:"Faith is a house with many rooms."  信仰是相同的,每一種(正面的)宗教都是同一件事的不同面向,就像一個房子可以有好多間房間,每間都不太一樣,但是房子整體是一致的。

作家問:"But no room for doubt?" 意指,「但有懷疑神的空間嗎?」

Pi 回答:"Oh plenty, on every floor.  Doubt is useful.  It keeps faith a living thing.  After all, you cannot know the strength of your faith until it is tested."

Pi 明顯表明他不是無神論。他也不是不會懷疑神的存在,但他認為懷疑是健康的,有懷疑才知道自己的信仰能不能經得起考驗,還是只是膚淺地相信著。他認為有時懷疑,有時堅定,信仰才不會像死水一灘一樣沒有生命力。

----- 以下為我自己對片中象徵性的符號的解讀 -----

首先我真的要強調,這是文學所以我們才需要去解讀符號,但是沒有作家可以寫得完美無缺,所以請不要過度解讀,也不要把身邊所有的事都拿來當小說解讀!

老虎:Pi 的動物本能和肉體,在 Pi 遇到困境的時候會跑出來,生命力強,且能感受喜怒哀樂痛苦等等,但不太想思考更深的問題。Pi 成長後並且回到文明社會後就回去原來的內心深處(森林)去了。

船上的 Pi:Pi 的靈性層面,試圖瞭解這個宇宙、人的社會、以及自己的另一面(老虎),從無知迷信到漸漸成長。

小島:原始的世界,白天養育生命(湖裡的水在 Pi 身上是紅色的,像血液給他能量),晝夜某些生命消失(這不是生命很有規律的無常是什麼?)。而島上的居民都是沒啥目標的狐獴,跟著其他狐獴行動還蠻快樂的,但是每晚得害怕面對死亡(這不很像凡夫俗子?)。花中的一顆牙齒打醒他,Pi 認為如果繼續貪圖美麗而安逸的島上生活,最後死亡後小島會把他分解掉,他就什麼都不剩。(哪個人死後身體不會被大自然分解?所以重點不是在形容驚悚片的那種「食人」而是在走了一趟人生卻「什麼都不剩」,消耗自己的靈性而已)。

最後小島呈現躺著的人形:這個人形出現過好多次,第一次採茶的時候,這個部分是有個眼間的網友看到的。下個鏡頭是基督教教堂。第二次出現是 Pi 摸麼著一塊這個人形的雕刻 (印度神 Vishnu) 感謝他把他介紹給耶穌。這個印度神 Vishnu 的故事是媽媽講給他們聽的 (片頭放水燈的時候),說我們都是這個神創造出來的夢中角色而已。所以有躺著的人的地方就是神創造的。

島上樹上的花: 雖然長在樹上,但是打開來是朵蓮花,這就是他女朋友講的蓮花。蓮花在印度傳統代表智慧,是 Lakshmi 神的花,他通常都站在蓮花中心,象徵智慧。另外 Vishnu 也常常站在花中間。Pi 應該打開來要看到個神的人形,結果只剩一顆牙齒 - 所以小島是個沒有智慧、沒有宗教的地方 (卻還是神創造的地方之一)。

船上的動物:因為和文明社會的表現差太多了,所以就算看到人卻好像看到動物在互動。

漂流的船:佛家說的還在找尋的樣子

靠岸的船:佛家說的意念的選擇,有靠此岸(原始動物的意念)和靠彼岸(領悟覺醒)之分

船:身心意志

墨西哥岸邊:彼岸,文明(大同?)世界,不需要老虎的肉體和求生本領了

 

 

很多人看這部片子應該都會有共鳴,想起有時候自己所做出的行為的確像老虎一樣,原始但是強而有力,而且把自己給嚇了一大跳,好像自己被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有人性,另一個則原始而直接。那隻原始的自己不知道甚麼後跑出來,驚恐之餘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去壓制牠,就像 Pi 覺得有必要壓制老虎,擔心牠太強大會把自己的人性扼殺了。我想這種感覺應該在青春期特別有感受!

其實本片大部分在形容心靈剛被啟發的部分,以船和靠岸做的比喻,看完實在太難不去想起大家耳熟能詳的 波蘿蜜多心經 末尾的「咒語」:Jiēdì, jiēdì, bōluó jiēdì, bōluósēng jiēdì, pútí suōpóhē

如果覺得內心在漂流,找不到靠岸,建議大家多花時間認識自己,同時我也推薦去參考上個世紀幾個印度人闡述的佛教,他們有特別探討這部分的心歷路程。

 

請尊重作者著作權,轉貼前請告知本人,謝謝。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李安 電影
    全站熱搜

    shining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