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這篇新聞有感而發: 

世界大獎武子靖 轟教育資源不均

台灣的教育制度大致是由日本人(深受美國影響)、中國人、基督徒建立的。
正如台灣的其他問題,台灣的教育問題源自於文化衝擊,每個文化帶來的信念和優缺點沒有被台灣人統整成為一個大家有共識的新文化。

如果以九型人格的理論來看每種文化的信念和喜惡,我們或許會有點新的見解:

以九型人格的理論,驅動人的力量有9種:

1. 分辨是非對錯,嚴以律己也律人,給人壓力很大
2. 服務他人,淺意識被誤導要付出才能得到喜歡的人的愛或接納
3. 知名度,長得體面、穿得體面和備受歡迎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4. 情緒的起伏,心情好才做事,在乎自己和別人不同
5. 鑽研某事物,但是對人際互動害羞或覺得厭煩
6. 尋找歸屬的團體,對有權的人不是五體投地、懼怕就是懷疑反抗
7. 三分鐘熱度的好奇心和興致,容易沉溺於享樂
8. 決定要做強者將人事物控制住,深陷於曾被控制過的陰影
9. 隨緣,和氣,安逸,容易落入得過且過的心態或被朋友影響行為和思想

(更深入的資訊,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 - <九型人格> 認識自己,改善自己)

統整九型人格和組織行為(Organizational behavior)的概念,我們可以想見一個文化中哪一種類型的人最覺得如魚得水就是那個文化的基本人格,因為有這樣的水才助長這樣的魚生長。(英文文章 美國、夏威夷和加拿大文化的九型人格)

我半年前才開始學習9型人格的概念,但是已經有些心得想和大家討論分享。
在教育方面,還有階級思想的文化都會偏向分配給大部分的人一個職業,而集中資源於培養全才的少數精英。
影響台灣的外來文化幾乎都有很重的階級思想,教育制度也自然分配不均,
所以要改變台灣的教育制度,我認為得先改變台灣的文化思想。
我們來看看這些文化在自己國家是怎樣的情形,也請你看看台灣受他們影響多大。

首先來探討英語系國家
我很誠實地說,雖然他們有很多優點,但是還存在階級思想絕對是他們的最大缺點之一。
無論你到哪一個英語系國家,他們的人民也會告訴你,
其實他們的聯考考題設計並不公平,大學申請黑箱作業空間大,也有階級之分。
英國和許多以前的殖民地,看重誰是皇親貴族的血緣或是誰是白人種,
美國 (每一州不太一樣) 因為沒有貴族,所以經常以錢做衡量,都是第3型人格的溫床。
人緣好的人在這種社會很容易攀上有名望的人得到名望,
所以很多人急著把自己包裝成第2型或第9型的人,遇到陌生人超友善或是超放鬆,
但是其實是第3型的人,所以被其他人批評為很做人很表面。

在美國,強人和好奇的人常常能賺很多錢,奇特的人能鶴立雞群一陣子然後成為大家爭相模仿的對象,
所以也有很多第8、7、4型人格的人在上流社會來來去去。
因為喜歡物質享受的第3和第7型人很多,所以美國給人浪費的感覺。
對英國崇拜的美國人效法英國的工業革命,很多第5型的技術性人才因此產生
(但是必須是個好商人才能爬到上流社會,不然鬱意一生)。
剩下的人很多就是第6型,長期被統治的結果,容易崇拜上流社會,或是常常發表陰謀論,覺得無政府最好。

以天皇和武士家族為精神領袖並認為他們有盡到保護人民責任的日本人,和英國人很像(英皇和爵士家族),有很多第6型人,
而喜歡特立獨行的第4型人比較不被認同,這點和美國恰好相反。
工業革命使英國和日本成為區域的超級強國,因此他們的領袖 (第8型) 都鼓勵第5型的技術人員和科學家發展。
長久安逸的生活則是第9型的隨緣者的溫床。
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人和英國人給其他人帶來一種冷冷的人際關係、很冷靜的頭腦,或是遇到急難不慌不忙的印象了。

沒有了皇帝但是有軍閥、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的中國人,
成為皇親國戚不是目的是手段,成為皇帝才是,反正改朝換代在中國很常見,換我做做看,問題是做了就不想放手。
想集大權在一身的第8型,為了讓全國十幾億人口乖乖聽話,鑽研各種洗腦的手段:

A. 造神運動,塑造完人形象給人膜拜,還有無論誰統治中國都是偉大的中華民族思想,
剛好成為需要有榜樣的第6型人和第9型人成長的溫床。
所以經濟好的時候大家歌功頌德,經濟差的時候先是懼怕,
最後忍不住時又捧起另一個霸主,完全沒想到要努力成為自身的楷模和領袖。

B. 教導各種成為完人的禮節和嚴規,養成許多第1型人格,一生忙於學習分辨是非。
因為不是完人就有強烈罪惡感,但是成為完人又不可能,所以造成許多第1型墮落,
人前說教,但是嚴以律人寬以律己的情況氾濫。(突然想到很多天主教教士)

C. 灌輸為完人或領袖犧牲性命是值得尊敬的事的概念,讓很多第2型趨之若鶩,
以為可以得到「完人」或是「領袖」關愛的眼神,結果被棄之如弊履,
但是不遲,50年後再頒發個「忠臣烈士」的獎章就行了。

深不知這麼做卻引來很多阿諛奉承的第3型(想要名利) 和第7型(想要享樂),
也受到其他第8型窺探,最後霸權又毀滅,惡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文化中,很不容易培養出第5型的技術性人員,國防科技例外。
還有情緒化的第4型被視做不可靠,所以被打壓,成為孤芳自賞、與世隔絕的怨男怨女。

現在我舉一個很沒有階級思想的文化來做比較,順便討論它的歷史形成:
德國和奧地利在第一次大戰前各有皇帝,也搭上工業革命的列車,經濟強勢,造成很多第5、6、9型人,正如今天的英國和日本。
當時的德國皇帝沒有很獨裁,尤其是裨斯麥首相和一些貴族覺得有責任為人民著想,貼近人民,
進而立勞動法,平衡貧富差距,設立學校 (第2型),使得第2型人格在德國人心中成為社會標準,成為第1型人判定是非的標準。
因為貧富差距比其他文化小很多,社會也沒什麼階級思想了,抑止了第3型人發展的空間。
第一次大戰失利之後,經濟崩潰,這些人格配合了個說要振興經濟
(對德語系人來說等於發展新科技造福社會) 和發揚亞利安人的希特勒 (第8型),
才會異己都被他幹掉也沒有幾個人伸出援手。
因為希特勒是獨裁的第8型,所以那陣子出現很多阿諛奉承的第3型和荒廢享樂的第7型在他身邊圍繞。
第二次大戰之後,德國人看到自己的錯誤,對於這些人格的盲點很敏感,不願意再犯。
因為被其他國家指指點點,所以造成很多多愁善感的第4型無法樂觀看待人生。
後來因為美國援助,經濟成長快速,第3、7、8、9型的人漸漸浮現他們的人格,
但是痛苦的歷史教訓讓第1、2、4、5的人格還很強勢。

因此當最近一期的中三聯生活周刊問著名的海德堡大學教授們是不是德國最好的大學的時候,許多教授很驚慌其他教授很自然地說,德國人引以為傲的就是不管學生去哪間學校,受到的教育都一樣好,因為德國覺得菁英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歧視與不公。不只學術大學,科技學院在德國分配到的資源也很豐富,造就德國傲視全球的工藝和文創業品質。

台灣的教育何去何從?我想大家看到這裡應該知道,要先面對我們的價值觀問題,找出共識才是解決之道。

arrow
arrow

    shining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